在內(nèi)蒙古鄂溫克旗,有一個家喻戶曉的“太陽姑娘”工作室,工作室由近40名來自牧區(qū)的鄂溫克族和蒙古族婦女組成,一件件精美的太陽花飾品從她們手中到了北京、三亞、俄羅斯、日本。“太陽花”讓大家的日子富起來了,也把渴望陽光、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傳遞到了更遠的地方。
烏仁(右)收下了工作室成員奧登托婭縫制的坐墊。
工作室的創(chuàng)辦者烏仁,53歲,是內(nèi)蒙古鄂溫克旗伊敏蘇木阿貴圖嘎查牧民。“2010年,姐姐烏日娜創(chuàng)作鄂溫克族原生態(tài)舞臺劇《敖魯古雅》需要一些鄂溫克族服飾,所以我成立了工作室,和幾個姐妹一起來制作舞臺劇所需的飾品。”烏仁說。
在鄂溫克族文化中,用麋鹿、牛羊、貂皮等動物的皮毛和彩色石頭可以制作成很多飾品,戴在頭發(fā)上、衣服上,或者用來裝飾蒙古包。 “圓心用彩色石頭做成,象征太陽,四周用馴鹿或牛羊的皮毛圍成一圈,就像陽光,‘太陽花’蘊含著我們對溫暖和光明的向往。”烏仁說。
太陽花飾品。
也是這一年的夏天,烏仁家的牧戶游接待了好多南方的游客,當游客們走進她家的蒙古包時,立刻被蒙古包里掛著的“太陽花”所吸引。濃郁的民族特色,精美的做工,美好的寓意,大家紛紛購買。這也讓烏仁開始思考為什么不做些 “太陽花”賣呢?
烏仁為游客展示太陽花飾品。
“大家喜歡我們的太陽花飾品,是因為它有民族特色,寓意美好。如果能增加姐妹們的收入,還可以把鄂溫克族民族文化傳播出去,我要試一試。”烏仁說,“好多姐妹都住在偏遠的牧區(qū),我提供原材料,她們在家里做成半成品,我收回來再加工,按件付費。這樣,她們在家就能有收入,還可以照顧家庭、照顧牛羊。”
烏仁給工作室的姐妹們講解太陽花制作技藝。
2015年,烏仁在工作室的基礎(chǔ)上創(chuàng)建了太陽姑娘手工藝文化發(fā)展有限公司,姐妹們有了穩(wěn)定的收入,每個月從2000元到5000元不等。 2019年,工作室?guī)头隽?2名貧困戶,當年人均月收入達到了1500元。
2016年,烏仁獲批自治區(qū)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,團隊制作的“希溫·烏娜吉”太陽姑娘飾品成為自治區(qū)級非遺項目。五年多的時間,烏仁培養(yǎng)了7名“太陽姑娘”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。
“太陽姑娘”的名氣越來越大,在烏仁看來,最開心的不僅是姐妹們的生活有了改善,還激發(fā)了大家積極努力的生活態(tài)度。“我記得剛開始的時候,奧登托婭阿姨縫制的抱枕、坐墊,因為顏色搭配不太好,好長時間都沒有賣出去。媽媽總是不斷地鼓勵她,阿姨也不斷地改進,今年阿姨做的抱枕就很受歡迎,她非常開心。” 烏仁的女兒艾吉瑪說。
2018年,艾吉瑪從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畢業(yè)回到家鄉(xiāng)與母親一起創(chuàng)業(yè)。“我要輔助媽媽,做好‘太陽花’的傳承,媽媽不會用漢語打字,我就負責網(wǎng)絡(luò)銷售。”艾吉瑪說,“今年我們還開發(fā)出耳環(huán)、鼠標墊等衍生產(chǎn)品, 6月份制作的手工藝品銷售額就達到了3萬元。我正在學習怎么直播、制作小視頻,要根據(jù)不同的用戶,找到最合適的推廣方式。”
艾吉瑪為大家介紹太陽花飾品。
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、走近鄂溫克族民族文化也是烏仁的心愿。“在我身邊,還有一些珍貴的民族傳統(tǒng)手工藝面臨著失傳,如果能有更多的年輕人,學成回來,發(fā)現(xiàn)家鄉(xiāng)的美,讓這些非遺項目‘活’起來,一定會有所作為的!” 艾吉瑪說。(中國日報內(nèi)蒙古記者站 袁慧)
相關(guān)熱詞搜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