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楊溪湖野菜 來場野蔬的狂歡
(文 劉佳富)
今日春分,春意盎然,沫惠風春雨,相約到楊溪湖踏青。各式各樣的野菜在春雨的滋潤下肆意勃發(fā)地生長起來,在楊溪湖的水圳邊、在小溪旁、在山野、在羊腸小道,野菜露出了嫩綠的枝芽,頻頻向過往行人點頭,委實惹人喜愛。
古人云“肉不如蔬,蔬不如野蔬”。因為野菜貼近自然,汲取陽光雨露和天地之精華,營養(yǎng)價值還很高。美食作家汪曾祺曾寫過一篇《故鄉(xiāng)的野菜》,里面提到馬齒莧、薺菜、鼠曲草、草紫、枸杞頭等,這些難登大雅之堂、瀏陽話“上不得正席”的土味野菜,如今搖身一變,成了現(xiàn)在很多注重養(yǎng)生關(guān)愛健康人士的最愛。
眾多野菜中,我最喜歡的是野蔥,也有人叫胡蔥的。野蔥繁殖能力強,只要天氣稍微溫潤起來,象香簽一樣的野蔥幾天時間就能從幾厘米長至十幾厘米。它們一般在草叢中伸展著幾片葉莖,不仔細瞧還真難分辨出來。扯野蔥最好從根部用暗勁拔起,不然的話就會“身首異處”,留下白玉般的蔥頭在泥土里。據(jù)說這蔥頭不能吃,上了歲數(shù)的老人講吃了會耳聾。野蔥扯回后要拍掉泥土,不然的話說不定里面還藏著一條小蚯蚓。然后要把頂端的敗葉剝掉,洗凈陰干。媽媽一般把蔥頭一截和臘肉爆炒,剩下綠油油的蔥葉便剁碎灑在雞蛋清里,然后用筷子攪勻,鍋里放土茶油快速煎炒,那個略帶辛辣的蔥香啊,十里八里的人都可以聞到,垂涎欲滴。
眾多青葉子菜中,我對泥巴菜情有獨鐘。泥巴菜因為有一種泥腥的味道,一般人不太喜歡,好像吃了還倒胃口。但我不懼,放茶油、隨便撒點姜絲,猛火清炒,裝盤后還綠油油的,讓人大快朵頤。我一般都會連夾三筷子,在口中細細咀嚼,讓泥巴菜特有的氣息和著我的唾液吞進胃中,來場春天的洗禮和舞蹈,這是怎樣開心抒懷的幸事啊。我現(xiàn)在還懷疑泥巴菜是野菜家養(yǎng)的,因為小時候聽父母講那時一般人家都不怎么吃的,都是煮了喂豬,哈哈,難道我們現(xiàn)在吃泥巴菜,還是吃的“青飼料”嗎?
蕨菜也是野菜中的“大路貨”,喜陽,凡有太陽照射的山頭,必有一根根象衛(wèi)兵樣腰桿挺直的蕨菜。最好的蕨菜是剛從茅草堆里冒出頭的,肥肥壯壯,頂端的苞頭還沒打開,莖呈翠紫色。也采過一種不知名的植物,外形象極了蕨菜,但上面長滿了白毛,吃不得,一般人很容易混淆。后來問里手人,說那不是蕨菜,而是“簍棘里”(瀏陽土話,應(yīng)是一種茅草)的幼苗。蕨菜采回后要用開水淖一下(各中原因不必細說),然后切成半寸長,和豆豉、大蒜、紅辣椒一頓爆炒出鍋,嫩滑鮮美。炒蕨菜是我家的一道家常菜,這得益于媽媽的手藝,可以讓我連吃三碗米飯。
扯筍子也是采野菜中最有味的一件事。還等段時間,大雨過后,漫山遍野凡有竹子的地方必有筍子從地底下鉆出來。要找到它們并不容易,要舍得在竹林荊棘里面鉆,小伙伴們提出籃子、彎著腰、瞪大眼睛,象搜賊一樣去尋找,身上衣服也要掛出幾個破洞來。拔筍時的聲音最好聽,“啪啪啪”清脆利落。有時候筍子多了,大家來個扯筍比賽,最后看誰扯得多,大家都“得勝回朝”。筍子種類實在太多了,楠竹筍、毛竹筍、柴竹筍、大筍、小筍、灰筍、黃筍、香簽筍,絕大多數(shù)都可以吃,還可以曬干,以備來客隨時蒸一碗。也有吃不得的,如苦竹筍,顏色泛青。我覺得最好吃的筍是那種從黃泥巴里面長出來的泥巴筍,長勢快,無蟲蠅叮咬,剝?nèi)スS殼,白白嫩嫩的,不用水洗,切碎后和豆豉辣椒一起蒸,最好還放幾塊剛煎的豬油渣子,又是一道極佳的下飯菜。
楊溪湖的野菜還有野芹菜、臭皮蛋(魚腥草)、香椿、紫云英(苜蓿)、艾葉、蘆蒿等等,種類繁多,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野芹菜數(shù)量繁多,一般土肥濕潤的地方都有,據(jù)說吃了可以降血壓血脂,我最認可的做法是放豆豉清炒,稍微燜點湯,吃在嘴里清脆爽口,略帶甜味,欲罷不能。還有一種叫苦麥葉的,學名應(yīng)是蕎麥葉吧,打鱔片湯是必不可少的配料,少了它味道會稍遜很多。專家說野菜不可多吃,嘗下鮮就可以。隨著環(huán)境改善,野菜更加綠色天然,味道和口感比那些在大棚種植的菜蔬都要好。
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,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。野菜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堂,但就是質(zhì)樸、新鮮、純正,永遠在游子的舌尖上彌漫,在記憶中縈繞。
相關(guān)熱詞搜索:
上一篇:桂陽詩協(xié)開展“重走紅軍道路 重溫紅色文化”主題黨日活動
下一篇:“宗親”方毓強饋贈史料助力故里文化傳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