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東鄉(xiāng)小河、張坊一帶,有一樣食材不常見到,市面上賣的也不多。說它是山珍海味吧,也不見得,尋常百姓家來了客人,炒一盤酸辣魔芋豆腐,爽口,去膩,開胃,還蠻下飯。
魔芋豆腐,其實它并非豆腐,也沒有夾雜豆腐之類的成分,不能像家鄉(xiāng)的油豆腐、泡豆腐、鹽豆腐、鹵豆腐等之類歸入豆腐家族。說它是豆腐,無外乎形狀有點像豆腐塊,方方正正的一坨,浸在泉水里,拿出來切片,紅燒、干炒、煮湯,做法跟豆腐差不多,但做出來的味道,我覺得比豆腐要好吃,酸酸辣辣的,還有韌性、彈牙的感覺。
魔芋豆腐好吃,但很多人可能沒見過魔芋長了什么樣子。到了初夏,天氣炎熱起來,湘東丘陵地帶的溝溝壑壑、竹林溪澗等地方在雨水的滋潤下,變得潮濕黏糊起來。往往在腐爛的枯枝落葉、草木灰甚至垃圾屑堆里,一不小心就冒出一兩根形狀和顏色非常怪異甚至有點丑陋的植物來。一根像芋頭梗的長莖,上面長滿了斑斑點點,就好似蛇皮一樣。中間開成褐色的喇叭花狀,一個長長的柱狀物,張狂地向上生長著,吸取陽光雨露,“蹭蹭蹭”長出一大塊葉片,長成半個人高,散發(fā)一種難聞的氣味。如果是碰到小孩子不聽話,只要把他帶到魔芋面前,保準(zhǔn)不鬧,撒腿就跑。
魔芋長相是怪,而且生魔芋好像帶有一定的毒素,必須深加工、加熱煮熟。其實魔芋真正可食用的部分,是它生長在泥巴里面的根莖,這就有點像芋頭了。
魔芋的根莖也是黑不溜秋、疙疙瘩瘩樣,癟癟的,橢圓形,中間長出一根略帶紅色的、尖尖的芽頭,就是它要向上生長的葉莖。把挖回來的魔芋根莖洗凈,陰干,攤在廚房或廂房的地面上隨時待用,就像一個個黑疙瘩,莫名其狀,拍了相片在朋友圈一曬,估計八九成的人不認得這是啥東西。
日常生活中能看到魔芋機會就不多,認識魔芋的人也是少數(shù),目睹加工魔芋并知道怎么做成豆腐樣的人恐怕鳳毛麟角了。鄉(xiāng)下就有老人說魔芋是小氣之物,怕咸和油氣重,見不得生人。加工魔芋都是關(guān)門閉戶,等別人差不多都睡著的時候,一個人偷偷爬起來,從床底下拿出一個特制的磨盆,將洗凈、去皮的魔芋在形似筲箕背的磨盆內(nèi)壁上使勁搓,搓出乳白色的漿液出來。怕癢的人記得要帶手套,不然一雙手會奇癢無比。搓出的漿液要配一定比例的石灰水(具體比例多少,主人可能出于保密沒有透露),兩者混合汆在一個面盆里,用木棍充分攪拌,不一會兒便凝固成塊。這個過程有點像磨豆腐的加工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點鹵。鹵水點豆腐,一物降一物,這個石灰水就是鹵水,只不過它跟魔芋的漿液產(chǎn)生凝固反應(yīng),結(jié)成塊了。聽說以前還有人用稻草灰做鹵水的。把稻草灰和泉水按一定比例浸泡后,稻草灰里面的堿性物質(zhì)融入水里,然后用紗布袋子過濾,但不一定過濾得干干凈凈,所以用這樣的鹵水做出的魔芋豆腐多多少少夾雜點稻草灰的顏色。
主人用菜刀把魔芋豆腐切成塊狀,然后手腳麻利地?zé)诲佀?,把魔芋豆腐一股腦倒進。煮透它個多小時,煮得白沫翻滾,煮得魔芋特有的香氣和著堿的味道在廚房里四處飄蕩,煮出一鍋像年糕一樣方方正正、讓人垂涎欲滴的魔芋豆腐來。
“魔芋豆腐真的小氣呢,不僅生人來了打不出來,喝酒、吃檳榔的人也打不出來”。呵呵,造物神奇,但并非神話,也許是生人來了影響情緒,喝酒、吃檳榔后又破壞了凝固的氣氛甚至微生物生存的環(huán)境?百度一查魔芋,其實很有營養(yǎng),富含十幾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,具減肥、降壓、防癌以及預(yù)防心腦血管疾病等諸多功效,被譽為“防癌魔衣”,還是出口創(chuàng)匯的暢銷貨。在實施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如火如荼的今天,不妨鼓勵多人工種植點魔芋,帶動山區(qū)老區(qū)人民致富。有些地方加工魔芋,是用機器直接將魔芋根莖碾成精粉,然后再加工成魔芋果脯、蛋糕、粉絲之類。但像我們東鄉(xiāng)傳統(tǒng)手工做法,可能少之又少,機子做出來的也缺少那種純正的味道。聽說城區(qū)某網(wǎng)紅飯店每天需要上十來斤的魔芋豆腐,重慶火鍋店也把它做為一個重點推介的刷鍋底料。不管怎么說,能做出一份正宗口味的魔芋豆腐來,便是勤勞質(zhì)樸、福氣修來之人,是世代口味相傳的味道,更是家鄉(xiāng)的味道!
有空到東鄉(xiāng)嘗嘗魔芋豆腐,不嫌少,更愛它。(劉佳富)
相關(guān)熱詞搜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