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家風、家訓、家規(guī),總覺得這是一個很嚴厲的話題。“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”,家庭是社會的細胞、小單位,我們從小就接受家庭的熏陶,是帶著家教、懷著家的溫暖、裝著家的期盼成長成熟成功的??鬃诱f“從小養(yǎng)成的就像天性,習慣了也就成為自然”。一句話、一個故事、一段記憶都可能成為家規(guī)。下面我分享的就是我父母常說的三句話,擲地有聲的三句話,一直激勵和策鞭著我。
第一句話是:發(fā)憤讀書,要爭氣。我們小時候,總會有一些玩笑式的攀比,在全村有一項我總是拿第一的,那就是比誰的爸爸的爸爸多,當時我有4個:老爸的親爸爸、老爸的岳父、老爸的同年兄弟爸爸、老爸的養(yǎng)父。老爸出生井坡大村,因家里窮、兄弟多,從小被領(lǐng)養(yǎng)在龍虎村,老爸成了全村唯一一個外來侵入者,而養(yǎng)爺爺為了圈住老爸,從不讓讀書,因沒有文化,讓很多機會無奈從身邊溜走。為了不重吃沒文化的虧,“發(fā)憤讀書”這句話在我三兄妹耳邊都起了厚厚的幾層繭,“笨鳥先飛”“天上有落要起早”老吊在嘴邊,但要做小鳥,不做蟲子,因為爸常說“早起的鳥兒有蟲吃,早起的蟲子被鳥吃”。也因此,三兄妹為全村唯一通過讀書,全部都走出農(nóng)門的兄弟姐妹,成為了村里教育子女要讀書的例子。也因此,老爸常用一句說來鞭策我們:子孫有出息,留錢做什么;子孫沒出息,留錢做什么。原話應該是林則徐說的。《傅雷家書》也說:人一輩子都在高潮——低潮中浮沉,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。所以我就把“發(fā)憤讀書”這句話衍生為:見事做事,沒事找事,多做好事。而我也一直是這樣做的。
第二句話是:勤儉節(jié)約,要樸素。老爸作為外來侵入者,受到排斥、歧視,而養(yǎng)爺爺帶了養(yǎng)子,又帶養(yǎng)孫,養(yǎng)爺爺把四個外甥帶來做養(yǎng)孫,四個人的計劃糧養(yǎng)八口人,生活捉襟見肘。“艱苦樸素,勤儉持家”自然而然就成了父親恪守一生的家訓,也是父親給我們烙印的優(yōu)良家風。有矛盾正是生機勃勃的象征,迫于生計,老爸12歲出門謀副業(yè),后來在大圍山搞點小鎢礦,因此結(jié)交朋友較多,也常教育我們:自己日常生活必須節(jié)儉,到別人家做客千萬不要流連忘返,要善待朋友,請朋友的酒席上不要吝嗇。正如《朱子家訓》說的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,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。”所以“勤儉節(jié)約”我給了他新的含義:不能忘本,善待他人,尤其是善待幫助我和需要我?guī)椭娜耍鲆粋€有德的人,讓德配位。
第三句話是:再遠再忙,要回家。父愛無言,母愛有聲!相比物質(zhì)的豐富與手機屏幕里的笑容,老爸說了一句很傷感的話:你們?nèi)シ鲐殤舻拇螖?shù)比回家的次數(shù)多吧。我也常常捫心自問:自己到底有多孝敬父母?養(yǎng)兒防老,而真正又回報了父母多少?相對于手機的冰冷,永遠不及面對面掌心的溫度和嘮叨。陪伴,是給父母最好的愛;牽手父母,永遠是一道最絢麗的風景。孔子說“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待”,我暗下決心,一定要趁父母還走得動,多陪父母最四處逛逛,在他們有生之年,給她最好的陪伴。家,永遠是幸福的方向!有家的地方永遠陽光燦爛!而我也深刻地理解了家:國是大家,家庭是小家,而給我們溫暖關(guān)懷的單位、集體更是我們心有歸屬、心存感激的家,我思戀我的家。
家風、家訓、家規(guī)每個“家”都有自己不同的體現(xiàn)和詮釋。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(guī),單位有單位規(guī)章制度,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,將傳家寶一直一直延續(xù)、傳承和遵循下去,做最美汝城人。(吳素瓊 作者系湖南省汝城縣第七中學教師)
相關(guān)熱詞搜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