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南京學者18日出席“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南京─臺北視訊交流”座談會\大公報記者賀鵬飛攝
“1937年我的叔父和兩個舅父慘遭侵華日軍的殺害,我本人也被日軍用刺刀戳傷了右腿。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,給我們家庭帶來了支離破碎、妻離子散的不幸災難。”10月18日上午,93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在“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南京─臺北視訊交流”中痛訴血淚史。他說:“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,但卻被日本侵占了50年。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,我們兩岸人民一定要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,攜手護衛(wèi)和平,共創(chuàng)未來。”
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。75年前,臺灣光復,脫離日本殖民統(tǒng)治,重回祖國版圖。這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帝國侵略的共同成果。兩岸之間,反日抗暴的歷史血跡始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。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說,日本人從臺灣北部打到臺灣南部,殺的人比南京大屠殺還多!
此次視訊交流主題為“銘記民族抗戰(zhàn)史 共護和平謀未來”,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、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,臺灣財團法人民主文化基金會主辦,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與臺灣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協(xié)辦。
歷史檔案記載臺胞抗日
15年前,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出版了《臺灣光復紀實》,以時間為經、以事件和人物為緯,用近400幅圖片、5萬字,呈現(xiàn)了臺灣光復的歷史。該館館長馬振犢介紹道,該館出版了《館藏民國時期臺灣匯編》,首次以影印方式出版的大規(guī)模公布涉臺歷史檔案。
馬振犢說,該館集中典藏涉及臺灣問題的檔案有6千余卷,30余萬頁。“這些記載著臺灣人民一心嚮往祖國,克服千難萬險回歸祖國,為收復寶島臺灣出謀劃策,甚至不惜拋家別親回國投入抗戰(zhàn)救國的戰(zhàn)火,為祖國和人民英勇獻身的數(shù)不清的事例,任何人都會受到震撼和感動。用影印件的方式出版,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檔案原貌,減少在出版過程中的信息丟失,并杜絕由於排版、印刷中疏忽所造成的人為差錯,可信度和史料價值由此得到增強。”
“歷史充分說明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的領土,臺灣人民具有熱愛祖國追求統(tǒng)一的光榮傳統(tǒng),兩岸的和平統(tǒng)一是歷史的必然。”馬振犢指出,民進黨當局大搞“去中國化”,切割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係,肆意歪曲歷史。該館所出版的《館藏民國時期臺灣匯編》,全部面對社會開放,“將原始記錄呈現(xiàn)在讀者面前,是非曲直,人民自有評判。”
兩岸學者當天討論的議題包括:日軍在兩岸都留下斑斑血跡,兩岸人民如何共同面對這樣的血腥記憶;面對這些共同的苦難,今日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、敘述、傳承;兩岸人民記取歷史教訓之后,要透過什麼方法成為生命共同體;如何攜手護衛(wèi)和平、共創(chuàng)未來;當下兩岸如何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,進行檔案史料“搶救性”征集研究。
參加視訊交流的臺灣學者有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,排灣族詩人莫那能,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吳俊宏,作家、導演王正方,歷史學家郭譽孚,國際法學者邵子平等人。在南京視訊交流現(xiàn)場的學者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,抗日航空烈士樓芝文的親人陳唯真,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長馬振犢,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,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(zhí)行院長張建軍等人。
相關熱詞搜索: